BREAKING NEWS

點這瞭解更多👇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谷歌新功能 不看廣告要付費

網路搜尋引擎谷歌(Google)準備明年增加功能,讓內容網站能向使用阻擋廣告程式(ad blocker)的網友收取小額費用,做為谷歌推動改善線上廣告品質,和努力對抗愈來愈多人使用阻擋程式的行動之一。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谷歌準備明年在桌機和行動設備等新版Chrome網路瀏覽器上增加收費選項(funding choices)功能。
這讓內容網站能針對使用阻擋程式的網友設定瀏覽費率,或要求網友放棄使用阻擋程式來放送廣告
谷歌則透過新版Google Contributor服務,追蹤用戶瀏覽次數來收費。谷歌2014年推出舊版Google Contributor付費服務,為用戶攔截不想看到的線上廣告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營收逾900億美元,當中88%來自線上廣告收入,但谷歌卻準備推出自家版本的阻擋程式。
谷歌目的要攔阻放送不符合「更佳廣告聯盟」(Coalition for Better Ads)標準的線上廣告。像突然跳出來或內容吵雜等擾人廣告就不符標準。谷歌認為整個網路產業都必須聯手對付愈來愈多人使用阻擋程式的趨勢。許多擾人廣告讓網友感覺很差而要攔阻,結果傷害內容網站利益。
面對這局面,谷歌認為「收費選項」功能是極佳功能,讓網友能以「不太痛的」小額付費方式來換取瀏覽網站內容。
谷歌新版Chrome功能,會要求內容網站的線上廣告須符合更佳廣告標準。若業者不循遵守,谷歌會先警告30天,然後才移除其廣告,跟阻擋程式直立即移除廣告的做法不同。
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03000092-260203

|問編輯一個問題|網路文章看不完,我還要買書嗎?

島本又回來了(四面張望)。但是不想敲鑼打鼓的奔跑回來,如果可以,網路編輯小菜鳥還是希望無聲無息的悄悄回來。(貓步入座)


離開紙本編輯 2 年,轉戰網路編輯,島本脆弱的(?)心靈受到不小的衝擊。網路戰場殘酷、撕殺,沒人知道自己是誰,活下去的方式也都還在旁門左道,沒有正道可行。
從紙本到網路,最大的解放當然是「再也不用去印刷廠看印了」!!!!!(普天同慶)那些無數個跟印務爭吵、跟印刷師傅爭辯海的顏色、正常人的膚色、字沒套準藍版太重黃版不夠紅色太髒黑色太輕的日子,一去不回頭。忽然之間這一切就變成跟網路工程資訊技術部門鎮日纏鬥的新開始。忽然之間,「校對時候看了十萬次都找不到卻在新書到手之後瞬間指認出錯字」的魔咒也解開了,如今沒有人再耿耿於懷、祈禱再版時修正錯字了──只要打開網站後臺,3 秒鐘就能改過來!(痛哭失聲)
有一瞬間,大抵是一年多的時間吧,我覺得這種被色彩和鉛字印刷解放的日子很歡快,每天都開心遊走於數位化的網站後臺,覺得以前真是悶著頭關起門計較一些世界上除了編輯就沒人在乎的枝微末節。標點怎麼用、每頁多少字、字體用了什麼、標題如何設計、單字不能成行、段落如何切分……買嗄到底誰在乎!!!(摔筆)如今我再也不用打開 word 檔看那些 6789 萬字的
胡說八道稿件了,因為網路文章 3000 字就很極限了!現代人的閱讀耐心在網路上極速濃縮,跟雞豆(那是什麼)一樣小,無論如何,數位世界真的不是長篇大論的戰場。

圖/取自www.konstantinfo.com

剛開始我是真心厭膩紙本書的。進入網路世界,主戰場是網站數據分析,包括瀏覽人次、不重覆瀏覽人次、按讚率、演算法、使用分析、入站來源、工作階段、行動裝置頁面、低效能的外部廣告、沒有經營模式的媒體、不知從何計算的平臺影響力、下貼文廣告的技巧、社群經營、意見領袖的擴散力、友站平臺的競合……
世界忽然之間變得很大,令人歎為觀止(並且崩潰)。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過 10 秒,就得不斷刷手機更新數據(並且崩潰),不斷觀看其他平臺的操作和小編回文(並且崩潰),每星期不斷討論流量為什麼下滑。但荒謬的是,就算流量突然升高了,我們也經常不知道是為什麼。(茫然)(並且崩潰)
好消息(?)是我還是持續崩潰,一如往常。充分驗證了人就是人,人不管走到哪裡換了什麼色彩什麼紙質什麼平臺什麼篇幅,都一樣是人。一樣有拖稿、碎念、機歪、斤斤計較的各種作者和合作外製,當然也有天使般的翻譯、光環籠罩的記者和需要繼續涎著臉(?)抱大腿的設計師(但從 YMCK 到 RGB 還是讓人感激涕零)。


社群的存在則是血淋淋的。過往,紙本書的讀者要等到月結或季度銷售報告出來之後,才有辦法大略捉摸出買書社群的數量與面貌。如今,一篇文章上線之後前半小時就定生死。剛開始的流量動不了,按讚率和轉分享不高,立刻就被機歪的臉書演算法踢到後段班,後勢頹敗,令人厭世(並且崩潰)(again)。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網站經營者都必須掌握社群的動態,所有這些平日在站上的人,在他們臉書上討論的事、分享的東西、議論的主題,都變成使用者的輪廓。社群的喜怒哀樂一不小心就主導了內容,如此輕易又失序。
大抵是在林奕含過世之後,我才被一棒敲醒。她的新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沒多久,我就目不轉睛無可自拔的看完了,後來也追蹤了她的臉書,接著隨著她的自縊,思緒被捲入龐大的混亂中。無數的論斷和批評在社群媒體中發酵,游擊文化出版社發出林奕含父母的聲明,以及之後的解釋,更多的批評和論斷隨之而來,更多的攻擊和憤怨,更多的敵視和傷害,更多的公審與鞭打,日夜不停的產製、擴散、推翻、再複製、傳播、流竄。那時候,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孕育與提煉仇恨的場域。
更可怕的是,時間以「分」為單位,在社群中不斷進化,資訊的湧動與集結,讓你只要關上手機半小時,回來就再也跟不上。
因為太多的情緒在社群中翻騰,我逃遁回現實(多諷刺的回歸)。我退出臉書,登出網路,停用帳號,決心不再追隨那些無止盡的騷動,不再面對那個需要集體心理治療的龐大線上社群。
世界忽然之間變得寂靜,彷彿有人突兀的將震天響的音箱插頭拔掉。那天晚上,獨自坐在昏暗的房間裡,在林奕含離去後,我第一次再度拿起那本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藕色的書衣,無溫感的紙材,硬卡的厚度,若有似無的紋。那重量如此明確而紮實。我雙手捧著,端著,反覆不斷,細看那書眉,文案,頁碼,版型,字與字的排列,間距,色澤,天地,縮放,粗細與比例。我的指尖撫過色墨的壓力,掌心貼於粗滑的表面。
在離開紙本書 2 年之後,那一晚,我彷彿再度觸及編輯與出版的重量。我細細感受她用盡生命也非留下不可的印記,感受一部作品背後一連串的發生所衍生的沉重價值。
存在有諸多形式。一個寫作者曾經費心耗神共同與編者完成且認可,讓書寫有了新的樣貌。靈魂存在書裡,字裡,句間,持續保有那形體,持續完成那使命。即使生命已結束,卻又延續;即使詮釋由人,但書寫者與編者何嘗不是對這世間已仁至義盡。
所有的議論都不再延伸在閱讀之後,所有的情緒都被乾淨切分,書寫是書寫,閱讀是閱讀,讀者的論斷隨著書本閤上而回歸各自的領域,作者與讀者不再隨著時間與外在環境變化,在 0 與 1 的競技場上爭奪解釋。書寫被凝結在生命的特定時間點之中。
數位的茫茫大海無法抵毀一本書在誕生過程中的所有妥協,那些刪修與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選擇都牢不可破,不允許再輕易更動。抽象的書寫被賦予具體的存在,如此安心,即便在黑暗之中,在不接電不發光不連上群眾的私密空間裡,也能真實擁有。如果想要進一步閱讀,你還必須開一盞燈。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
重新驗證紙本的價值並非讓人決定回歸過往的編輯臺。網路媒體的花招百出,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瞎著眼共同摸索前進,其中還有太多學不完的事。然而,紙本的存在卻是如此執拗。在「收藏」的意義逐漸大於廉價、快速與片段閱讀的今日,紙本書的心血恍如先進國家對「手工」製品的愛不釋手。終有一日,這傳統的技藝與功夫將成為藝術,而我們依然在這吵嚷的世間,千方百計的圖一個清靜。

出處: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3936

讓網路文章爆紅的六大秘訣是…

本文獲科技報橘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TO》編按:Jonah Berger為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市場行銷領域的副教授,消費決策、社會傳播、社會影響力、病毒式行銷為其研究方向。他也為《紐約日報》與《華爾街日報》撰寫文章。
Jonah Berger在史丹佛大學唸研究所時,他每天都會閱讀華爾街日報的A2頁,其中包含了當天最多人閱讀與最多人分享的文章。他回憶:「我會去圖書館,偷偷的把那幾頁剪下來。」他也注意到,被閱讀跟閱讀後被分享的文章兩者之間的不同。是什麼讓一篇文章、一張圖片或一部影片從單純的有趣,提升到有趣而且大量被轉貼的程度?
我們為什麼會想分享這則故事?
其實早在好幾世紀以前就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了。

自我情緒、個人特質與邏輯思考是說服的關鍵

公元前350年,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很疑惑,是什麼讓他的演講充滿說服力而且難忘,所以人們會將這個想法不停的傳遞給他人?而他最後的結論是,自我情緒(pathos)、個人特質(ethos)與邏輯思考(logos)。
一則內容(泛指有內容的文章、圖片或是影片等等)應該有道德的吸引力(ethical appeal)、情感的吸引力(emotional appeal)或邏輯上的吸引力 (logical appeal)。
擁有以上三者的雄辯家(rhetorician),就擁有一群成功被他說服的觀眾。如果把雄辯家換成網路文章作者,這個好幾世紀前就提出的道理依然適用於現代社會。你不妨去看一下你分享到Facebook或Twitter上的文章,或是你最近轉貼給朋友的文章,你會發現,這些文章的最後幾行都能套用到這個理論。
傳達正面訊息與激起讀者情緒的文章最常被分享
亞里斯多德的結論很廣泛,但那些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文章當然與希臘演說不一樣。
所以,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行銷的Berger,與另一位教授Katherine Milkman,決定進行實證驗證(empirical test)。他們分析了刊登在2008年8月30日到11月30日間《時代雜誌》(Times)上的7千多篇文章,試圖找出被瘋狂轉發的文章與其他文章的不同之處。
在控制網路與平面的安排位置、時間、作者知名度、作者性別、文章長度與複雜度之後,Berger和Milkman發現了預先決定文章是否成功的兩個特點:文章所傳達的訊息有多正面以及它有激起讀者的情緒。
出處: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6116&type=Blog

其實寫網路行銷文章的功用只有一個….

我大概將近有3個星期的時間沒有正式寫文章,過往在牽移到超捷徑時,我大概是每周會寫文章,內容主要是網路行銷目前的近況,我會挑出我自已想看的內容學習,並同時撰寫出來分享
 
但後期時我實在太忙了,所以加入了主編的角色,讓主編協助挑出不錯的文章,我就偶而有feel時寫文章
 
但為何寫文這麼的痛苦呢?就在我這麼痛苦的時侯,正巧我看到國外一篇文章正好在探討這個主題
 
撰稿人B尋問專門寫文章經營blog的專家:為何你寫文章呢?你寫文章對於行銷的目的是什麼?
 
沒想到blog專家竟然想了許久,告訴他:一切都是為了銷售
 
突然間B跟我(著迷)都豁然開朗,所以說:文章是銷售的前端,或說比前端還更前端的東西
 
我之所以豁然開朗的原因是,其實有很多國外的行銷人是很少寫文的,例如Eben、Anik,甚至更少寫文的Kern,但他們確可以成為行業的頂尖,我的結論是:因為他們之道何時該做什麼事
 
以我自已的經驗來說:有非常多的購買者都告訴我一件事,他們看了很久我的文章,所以在銷售時,只要東西有打中需求,並沒有什麼疑慮就買了,簡單來說,在買與不買間的爭扎變小,甚至消失了
 
但寫作核心就是大學問:
.讀者喜歡讀嗎?
.會分享給朋友嗎?
.會引導讀者買產品嗎?
.會長期的影響跟你買更多嗎?
 
 而B的撰寫方式,也提供大家參考
1、易讀的結構
任何人都可以寫文章貼在自已的blog或FB,但怎麼樣才能讓文章容易讀,進而讀完深植人心
 
我自已的例子是,我一直有在讀國外的理財Email文章,有個blog是我必讀的文章,但它有個缺點就是Email內的結構非常的不易讀,字太小了,我向編輯反映過,但仍沒改善,所以只要是這樣結構的,除非主題很吸引我,不然我就跳過了
 
這對寫稿人,是不是就是一種損失呢?
 
2、文章要帶病毒
寫稿人一定都很希望自已的文章不斷的被分享,仔細想想,去研究怎麼樣讓讀者去分享你的文章的行為,不如你直接在文章加入了容易被分享的病毒與傳播的方式,當然這並不容易
 
3、文章內容最少要有2000字
什麼!!2000字,也太難了吧,其實也不難啦,通常來說我們都怕寫太多,不怕寫太少,研究指出如果你的文章超過2000字,那麼被分享的機會會大增,所以寫吧
 
4、長期寫、定期寫
這點對大家來說都是很困難的,以我自已寫了4年的blog,我想在直效行銷,沒人跟我一樣一直在寫的,雖然我也會偷懶,但如果你一直寫人們就會覺的你仍然存在,而定期的提供價值會帶來長期的的信任感,這信任感就是銷售的關鍵
 
5、文章要有對應的提案
如 果你有在看Dan Kennedy的Email的話,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文章都會插進去2項左右的產品,當然其中一個是Dan的產品量很嚇人,另一是如果你整個排程的文章沒有 賣東西或引導的話,你沒辦法估算文章產值有多少,對吧?但誰能一開始就生出這麼多產品呢?這就是另外個議題了
 
以上是我小小的分享,至於我會不會一直寫文呢?我自認為是會的,但很難說阿….有時就是沒idea,但這問題我想經由B的提點後,會更加的寫文…..與提案銷售結合….哈
 出處:https://blog.supershortcut.com/content-marketing/rocky/onefeatures/

行銷演變史1.0-4.0

上次跟大家分享關於行銷的工作
有沒有多少了解行銷這份工作了呢?

今天就要來介紹一下行銷的演變史
目前行銷已經發展至4.0版本
就來跟各位談談1.0-4.0的差別吧!


行銷1.0-以產品為核心
亨利福特說:「無論你需要什麼顏色的汽車,福特只有黑色的。」這個時代是由廠商以產品決定市場並主導行銷的單向模式,傳統的行銷,是讓最多人知道,但是客人在想什麼不重要,我只賣給你我想賣的東西,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行銷1.0
行銷2.0-以顧客導向為核心
資訊時代中的消費者消息靈通,能輕易比較出類似產品的差別,行銷人員必須做出市場區隔的行銷模式,以刺激消費市場。
行銷3.0-提升價值觀並與消費者一起即是以溝通為核心
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意義判斷逐漸強烈,顧客要求了解、參與和監督企業營銷在內的各環節,不單只是要轉消費者的錢,更要賺他們的心。
行銷4.0-以感情與心靈為核心
目的是要讓品牌自然溶入消費者的心中,形成腦內GPS
以往創意、溝通傳播、行銷等是幾個獨立的概念,現在則走向一體化,以互動共鳴產生內化的效果。

「行銷4.0」代表的是網路時代全新的行銷思維,就是一整套的「行動社群行銷學」。
根據行銷學大師科特勒讀說法,行動與社群媒體的到來,包容勝過獨有、水平勝過垂直、社群則勝過個人。這些變化使得傳統的「行銷傳播」經常難以使力,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家人、臉書粉絲、推特追隨者,在行動社群時代必須贏得這的正面訊息,對品牌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至關重要。

關於詳細的4.0會在下一篇跟各位解說。
出處:http://www.sdevent.com.tw/article_detail_27.htm

獨家專訪!世大運的品牌行銷翻轉過程

「當時我只看到世大運LOGO出現在4個地方:工地、垃圾車、罰單、繳費單,這會讓我產生不好的印象。」2016年底,台北市政府籌辦的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陸續爆發宣傳影片〈Go Go Bravo台灣有你熊讚〉抄襲,行銷素材混亂,引來運動、設計、行銷界的大力批評,沛肯品牌視覺行銷藝術總監姜漢威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隨著品牌形象影片上架,捷運的泳池彩繪車廂吸引民眾打卡分享,台北市長柯文哲和Youtuber合作拍攝宣傳片,一次次的宣傳勾起民眾對世大運的期待,成功拉抬了討論熱潮。

這些出其不意的行銷方式之所以做得到位,其實是因為幕後有11人組成的「品牌諮詢小組」協助控管品質 ,成員跨足影視、行銷、社群經營的業界專業人士、建築和空間相關的學者專家,與政府攜手合作改造世大運的行銷宣傳策略,稱得上是「逆轉勝」的代表案例。

加上開幕之後台灣選手屢屢突破世界紀錄的表現,讓賽事的討論熱度達到高點,最終寫下 售票率突破8成的好成績,大幅超越2015光州世大運52% 。


韋惟珊 / 製表
2016年宣傳影片抄襲惹議,催生品牌諮詢小組

時間回到2016年9月,「那時剛好遇上梅姬颱風,在家沒事,就在網路上寫了一篇萬言書。」姜漢威在Facebook直指,政府根本就把行銷對象搞錯了方向,運動賽事是要推廣體育,而不是行銷台北這個城市。蓬勃運動事業執行長徐正賢等運動產業人士,也都有點出世大運的問題。但當時距離開幕還有一段時間,台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副主委王寶萱認為,「府內外還沒有危機感,也沒有後續動作。」

直到抄襲風波惹來的大量批評,讓世大運執行長、市府秘書長蘇麗瓊決定成立「世大運品牌諮詢小組」,2016年11月,這個團隊正式成軍。

在世大運開幕前兩小時(8/19),經理人月刊約了品牌諮詢小組的成員,談談世大運籌備過程裡發生的事。

多元人才組成的團隊,卻發現很多事情改不了

「秘書長問大家世大運能怎麼救?我說:『沒救了!』」姜漢威回憶起品牌諮詢小組首次會議,聽完各局處的介紹後,每個人都傻眼了。

原本小組成員以為只是進去開會,提供改善意見,卻發現從宣傳影片、平面形象設計、社群行銷、周邊商品等等,部門各自為政,宣傳計畫多頭馬車,完全沒有統一的方向,已經在製作的文宣品也都不到位。更麻煩的是,府方發包給設計廠商時,都已談妥設計和規格,讓「諮詢」變得窒礙難行。

光是給建議,看來是行不通了。他們打算做得更多一點,開始私下開會,想想究竟能做什麼。這會一開,又開啟了另一個複雜的討論:整個世大運的宣傳,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重新定義團隊目標!聚焦廣告、行銷、社群

諮詢小組成員初上工,陸陸續續發現許多想要改善的小問題,可能是平面設計稿、影片素材、字卡拼字錯誤、或是志工管理的方法。

本來,團隊打算針對各個面向一一擊破,但經過多次討論後,卻發現更大的問題: 整個世大運的宣傳計畫,沒有一個主軸,後續的行動方案當然無法連貫。

眼見世大運開跑只剩10個月的時間,時間匆忙、問題複雜,品牌小組只能加緊腳步開會、討論、決定要做哪些事。「小組花在凝聚共識的時間,不比做事的時間少。」旋轉牧馬創辦人華天灝舉例,光是一個宣傳主軸「捍衛主場」,就是11個人花了9小時才得出的結論。

沛肯品牌視覺行銷營運總監朱開宇強調,廣告、行銷、包含社群媒體的操作,是他們的專長,因此決定往這個方向努力。姜漢威也說,世大運形象一開始是負50分,若是在開幕前能夠達到零分,就已經是功德一件,假如可以讓它再趕一些進度,變成20分、30 分,那就更好。

順著主軸開枝散葉!平面設計、社群操作全部專業分工

理出工作方法的同時,團隊也為世大運的行銷包裝理出了方向。 第一階段先建立價值,定義世大運對台灣和民眾的價值;第二階段則是確立認同感,喚醒民眾對中華隊和主場概念的支持;最後是催票,鼓勵民眾進場加油。


「以行銷的角度來看,世大運宣傳的目的就是進場。觀眾進場才是對台灣運動員最大的支持,能培養國人的體育精神和運動習慣,這些都是世大運要為台灣運動產業留下來的文化。」朱開宇表示。

因為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公司,沒有階級之分,每個人的意見都同樣重要,若要用共識決模式,如何「決」就成為一大難題。

吵架、爭執、意見不合,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台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所教授陳美燕表示,最後化解衝突跟矛盾的做法,是根據團隊成員的專長將任務專門化,包含四大領域──影像、數位、平面設計、美學與空間,每個領域由擅長的人負責控管品質。

如果11人要一起討論每個案子,就得從下午開會到晚上,耗時又耗力,後期就改成專業分工,像是由平面設計出身的成員負責與設計廠商約時間開會,協助決定方向、控管成果。 「我們在乎的是最後的效果。如果每個人什麼都要管,就會變成都在喬事情,倒不如大家限縮各自管轄的範圍,相信彼此的專業,團隊進度才能往前走。」 《不老騎士》導演華天灝表示。

就拿捷運泳池彩繪車廂來說,是由身為藝術總監的姜漢威負責協助,本來預計4月露出,因為認為品質不夠到位,一路調整延後到7月才問世,經過業界的專家全程緊盯,其他人則放手授權,不僅加速整個團隊的運轉效率,又能確保成果的品質。

而引爆社群話題的Youtuber宣傳影片,則由林大涵負責控管。他認為, 行銷要做的第一件事要讓人「知道」,最後的目標才是被人「喜歡」。 照道理,世大運的目標客群應該是關心體育的人,但這場國際級賽事好不容易辦在台灣,應該要讓更多不關心體育的人知道。可惜在品牌諮詢小組介入的時間點,早就來不及按照時間安排、一步一步宣傳,先介紹台灣主辦方的理念,再介紹不同選手,他們在不同的學校裡任職或工作……。

既然無法以傳統的行銷管道來宣傳,就只能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行銷方式,像是捷運列車彩繪,與網紅結合宣傳等等,盡可能營造更大的聲量、被更多人知曉。

「其實Youtuber不是一開始考慮的選項,」林大涵解釋,到了7月,原本關注世大運的人,或許已經看到〈這次,我們回家比賽〉、〈台北,我的主場〉、〈Taipei in Motion〉等幾支影片,覺得不錯,但一般民眾的認知度還是沒有很高,那時候才下定決心跟Youtuber合作,希望運用柯P的個人影響力,讓大家都看到世大運。

換句話說, 先讓人知道、建立信賴,最後才有可能促使人行動,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塑造期待 ,「如果你抱持期待,然後那個期待沒有讓你失望,你接下來就會變得忠誠。」後面才會行動,也就是買票支持。

世大運品牌諮詢小組是台灣首次在大型國際活動上,請來業界相關人士組成團隊(而非只參考學界意見),共同合作解決問題。蘇麗瓊觀察,「小組成員能相互傾聽,一起找共識,如果共識還沒出爐就不會散會。」

至截稿前為止,世大運門票營收超越一億元,所有相關的工作人員、表演團體、志工、得標的執行單位,還有運動員的傑出表現全都功不可沒。

身在其中的「品牌諮詢小組」則展現了一個可能的、新的工作方式,透過熱血創業家和經理人帶頭示範經營和管理力量能夠促成的改變,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以及溝通合作的能力,再艱難的困境,都有機會打出漂亮的一仗。

行銷、管理隨身學!免費加入全台最大學習社群,提升自己的工作績效

原文網址: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4938
出自《經理人》
出處;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4938

被拒絕的應徵【感人故事文章】

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到一家公司應聘財務會計工作。當面試時,因為公司想招聘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會計人員,所以女大學生立即遭到拒絕。

但她並沒有因此灰心離開,她誠懇的對主考官說:「請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參加完筆試。」

主考官拗不過她,就讓她參加了筆試,結果,她很順利地通過了筆試。最後,由人事經理親自覆試。

由於這位女大學生的筆試成績最好,所以人事經理對她頗有好感。但是,女大學生說自己沒有工作經驗,唯一的會計經驗是在學校掌管過學生會財務,這讓人事經理有些失望,畢竟他們不需要的是有經驗的財務會計。

不得已,人事經理只要對她說:「今天就面試到這裡,如果有消息,我會打電話通知妳。」

A9A74531FB41AC76D04EBCF25B222B2C  

女大學生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向人事經理點了點頭,並從口袋裡掏出一元雙手遞給人事經理:「不管我是否被錄用,都請您都給我打個電話。」

人事經理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情況,一下子呆住了,不過他很快回過神來問:「妳怎麼知道我們就不給沒有錄取的人打電話呢?」

「您剛才自己說了,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沒錄取就不打了。」

人事經理似乎對這個年輕的女大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問:「如果妳沒被錄取,我打電話的話,妳想知道些什麼呢?」

「請告訴我,在什麼地方我不能達到公司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夠好,我好改進。」

「那一元……」

還沒等人事經理說完,女大學生微笑的解釋說:「給沒有被錄取的人打電話不屬於公司的正常開支,所以應該由我來付電話費,請您一定打。」

人事經理馬上微笑的說:「請妳把一元收回。我不會打電話了,因為我現在就正式通知妳,妳被錄取了,明天就可以來上班。」
就這樣,女大學生用一元敲開了機遇大門。

啟示
一開始,女大學生就被拒絕,如果她沒有堅毅的性格,沒有誠信的表現,沒有敢於承擔責任的上進心,沒有公私分明的品德,她就不可能得到人事經理的認可。她的一切表現,讓人事經理覺得她具備財務人員該有的品行,所以破例錄取了她。

當我們面對拒絕時,要多動一下腦筋。不論我們要做什麼,都要把握出適當的分寸和尺度,一旦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我們可能一無所得。 所以,不是所有的拒絕都把我們拒之千里之外,不是所有的拒絕都否認我們原本的能力和實力,拒絕是在考驗我們,也在成熟我們的心志,甚至也在暗示我們有更大的峰迴路轉的機會。

(網路轉載)
出處:http://feihomebook.pixnet.net/blog/post/42483952-%E8%A2%AB%E6%8B%92%E7%B5%95%E7%9A%84%E6%87%89%E5%BE%B5%E3%80%90%E6%84%9F%E4%BA%BA%E6%95%85%E4%BA%8B%E6%96%87%E7%AB%A0%E3%80%91

Random Posts

 
Copyright © 2014 健康眼鏡-提升眼睛精準視力 (與眼科醫師合作). Designed by OddThemes | Distributed By Gooyaabi Templates